2017/02/28

1屋3患癌 疑手機發射站肇禍 - 300投訴 通訊局:輻射無超標 (晴報 27/2/2017)

(陳靜儀攝)


家住上水太平邨平易樓頂樓的廖氏一家,5年間一屋3人患癌,妹妹和父親先後患惡性神經膠質瘤及食道癌離世,媽媽亦患肺癌及出現腦癌先兆,同一大廈另有居民患腦癌去世,廖氏才發現屋頂天台被安裝21支手機發射站。目前全港有逾4.7萬個手機發射站,6成多公屋都有出租天台安裝發射站,通訊事務管理局過去3年收到300宗有關發射站輻射安全的投訴和查詢,但均無發現超標。

39歲的廖先生是位牧師,與父母、胞妹自1989年起住在上水太平邨平易樓近頂層單位,並在2002年以租者置其屋計劃購入單位,但他2004年搬出。2012年妹妹年僅30歲,上班時突暈倒送院,後確診患罕見的惡性神經膠質瘤,翌年死亡。父親亦在2015年確診患末期食道癌,同年病逝。去年6月廖媽媽確診患初期肺癌,腦中更有活躍細胞,不排除是腦癌先兆。


父妹亡母亦中招 男牧師尋元兇

廖先生坦言不信風水,但直至鉛水風波後開始思考,家人在短時間內接連患癌會否與居住環境有關。他從朋友得悉,近年本港增建不少手機發射站,對健康或有潛在影響,這時他才留意到平易樓天台裝約21支基站,有12支緊貼其單位。連同邨內其他樓宇的4支,全邨約25支。其後他得悉平易樓中高層單位的中學同學,數年前亦患惡性神經膠質瘤去世。

廖先生曾將手術後的媽媽接到自己租住單位照顧,並擬向房委會申請搬遷,但因樓契已過5年轉讓限期,不能將單位回售及轉回租戶身份,廖媽媽亦因想念女兒,最終搬回平易樓,但除了煮飯睡覺,她多去圖書館或返教會。

廖先生曾視察北區十多個屋邨,發現平易樓豎立的發射站最密集,但原來每支發射站,可令太平邨每月有3,000元收入,每年則達90萬元,業主立案法團考慮到管理費加價壓力,最終只拆2支。


全邨裝約25支 年收入達$90萬

廖坦言,不是想追究父親及胞妹的賠償,「我的家人死的死、病的病,但同一幢樓不少是相識的街坊,若十年後才證實發射站影響健康,已無法挽回。」他計劃召開居民大會,議決不再就發射站續約,並考慮申請法援,循土地審裁署興訟。

通訊局去年6月29日曾上門為廖先生的單位測量輻射水平,結果顯示最高輻射水平為0.89 V/m,遠低於ICNIRP(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)的41.3 V/m限值,符合輻射安全標準。


發射站有要求 不可射向住戶

城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曾劍峰指,坊間懷疑電磁波功率對人體健康有影響,但未有確實證據,電訊商在安裝手機發射站時,需符合通訊局要求,包括發射站天綫的「主帆」會以120度向下,射到街上,不直接以90度射向下層住戶,但天綫的「旁帆」有機會「滲漏」電磁波,日久失修亦有機會「移位」;而接收輻射量與發射站的距離有關,如與發射站相距10米,接受輻射量只為原本的百分之一。

世衞2011年將手機輻射列為2B級可能致癌物。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指,神經腦膠質瘤成因大多不明,輻射可以是其中一個因素,但已有研究指長時間用手機會增患上腦膠質瘤或腮腺癌風險。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,可致癌輻射屬「電離輻射」如X光,但手機電磁波屬非電離輻射,理應不易破壞DNA,廖家可能是家族的修復DNA基因出現變化。


廖先生購入的測試儀器驗到單位內含逾3,000微瓦高頻電磁波,按德國建築生物學院(IBN)2008年指引,屬極度關注級。但通訊局採用ICNIRP標準,美加澳星日韓等地都使用。(陳靜儀攝)
廖先生購入的測試儀器驗到單位內含逾3,000微瓦高頻電磁波,按德國建築生物學院(IBN)2008年指引,屬極度關注級。但通訊局採用ICNIRP標準,美加澳星日韓等地都使用。(陳靜儀攝)







Link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